徐锦芬|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现状与展望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语言学心得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徐锦芬.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46(06):79-86+156.
摘要:认知语言学探讨人类语言能力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人类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的心理认知机制。随着该学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首先从二语习得观和外语教学观两个维度阐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彰显将认知语言学融合运用于外语教育学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然后介绍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现状,即以范畴化、原型和概念隐喻等理论在外语教育学分支学科中的运用为鲜明特征。最后,本文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新范式,为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多元互动研究”(20AYY015)感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0.引言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中期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89年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和1990年创刊的Cognitive Linguistics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文旭 2002)。在过去的40多年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为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并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的逐渐拓展,它在其他学科中的融合运用也开始引起各领域学者的重视,外语教育学便是其中之一。
“外语教育学“是一门系统探究外语教育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诸多因素、提高外语教育能力、揭示外语教育的规律和本质的学问”(王文斌、李民 2017:735),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外语教育活动本身为研究对象,涉及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外语学习与教学、外语教师与教材等方方面面。该学科涵盖外语教育目的、政策与规划、课程、教材、学习、传授、测评、教师、教育技术、教育史、元外语教育等11个分支学科,具有典型的超学科性,重视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为外语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措施(王文斌、李民 2018)。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可以为外语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帮助他们对外语教与学的本质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提倡并实践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即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外语教学实践。
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
语言观是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刘正光 2010)。传统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套独立于个体认知与社会机制的自主系统,该系统由相互独立的多个子系统(如语音、词汇、形态、句法等)构成,缺乏有序的运行规则;这种语言观指导下的教学原则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操练。认知语言学则对语言本质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它关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发展以认知为基础,并且能进一步作用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束定芳 2018);此外,语言以符号性为本质特征,其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并借由隐喻实现(详见2.3小节),通过从语言使用事件(usage event, 指理解和产出语言的具体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各语言单位之间的通力协作来进行意义的表达与传递,因此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强调有意义的语言使用以及语境与文化因素的作用(Langacker 1997)。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立场决定了其二语习得观和外语教学观的独特性。
1.1 认知语言学的二语习得观
认知语言学遵从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二语习得观,认为对目标语的习得和使用都以有意义的互动交际为首要前提和最终目的(张会平 2023),而且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与其他复杂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认知机制并无差异(Ellis & Wulff 2019)。具体而言,认知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3方面:
第一,二语习得以通用认知能力为习得机制。通用认知能力是指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所有感知,包括基本范畴、动觉图式、概念和意义等方面的认知活动,还包括推理、概括、演绎、监控、理解、记忆等一系列心智活动。与其他认知活动一样,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重新思考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进而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和概念结构的过程,即rethinking for speaking(Robinson & Ellis 2008)。例如,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空间介词时,学习者往往会经历从旧的、原有的思维模式转换到新的、重新构建的概念结构的过程。即使以同样的二语为目标语,一语背景不同的学习者也会因受不同的已有概念结构的影响,在对目标语概念的重新构建中表现出差异性(文秋芳 2013)。
1.2 认知语言学的外语教学观
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使用观指导下,其外语教学观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2. 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现状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对人类语言运作和心理认知进行研究的学科,在范畴化、原型、概念隐喻、转喻、构式认知、语法化以及具身认知等重要的领域中已卓有成效。然而,目前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主要体现在外语教学分支学科,且多以范畴化、原型和概念隐喻为常见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将重点介绍这3个理论的含义及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外语教育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3.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展望
由上文可知,现阶段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多体现于外语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多义词、介词、短语动词、语法等维度。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相关研究开始扩展到了语用、语篇、非语言等层面(柳超健、卓佳妮 2022;Alghbban et al. 2017),但整体而言,认知语言学的诸多核心概念在外语教育学的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测评研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亟待开发。本文尝试以外语教师研究和教材研究为例,对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新范式进行展望。
3.1 构式习得观下的外语教师语言意识研究
教师语言意识是教师知识基础的核心要素之一(Andrews 2007:200),指“教师具备的、可提升其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语言系统知识”(Thornbury 1997),表征为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能力。就外语教师而言,他们的语言意识就像一个“过滤器”(Andrews 2001),会调节其在外语课堂中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这一作用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短语等构式教学中尤为显著。如前文所述,构式习得观指导下的外语教学以目标语构式为对象,而教师语言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对学习者的构式输入来源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究外语教师语言意识在构式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其他因素对该作用的潜在影响机制,具体如下:
教师语言意识在构式教学中的作用。尽管教师语言意识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Andrews 2007;徐锦芬、潘晨茜 2019),但是目前鲜有实证研究聚焦构式习得观下的外语教学,探讨教师语言意识在构式教学各阶段中的具体作用。例如,除影响构式输入来源外,教师语言意识的差异是否会导致他们对学习者构式输出的反馈内容及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在构式教学中表现出的语言意识是否会对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语言习得效果?
影响教师语言意识在构式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因素。Andrews(2007:41)指出,教师语言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他们的专业因素、态度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密不可分。受该观点的启发,Gießler(2012)发现学生教师的认知语言学专业知识能够积极作用于他们的语言意识,进而改善词汇教学效果。但其他因素的作用机制还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未来研究可以不同类型的教师(如新手教师、专家教师)为对象,对比分析教师信念、动机等态度因素以及学校文化、同事关系、课堂类型等环境因素对构式教学中教师语言意识的影响机制。
3.2 具身视角下的外语教材研究
教材开发与使用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材功能的实现。为了满足当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现阶段外语教育学界对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地,我们必须认识到外语教育不能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递,而要立足于个体价值意义的构建,全方位地凸显“体验”,促进学生的具身体验学习(左群英、汪隆友 2021)。这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内涵不谋而合。(Wilson 2002)如前所述,具身视角强调外语学习需要与身体以及周边的环境有机结合,即通过身体感官经验、心智以及环境三者构成认知系统来增强语言学习效果(Wells et al. 2023)。具体而言,具身视角下的外语教材开发与使用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教材开发:
1)研发促进具身学习的直观外语教学资源,将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融入教材编写过程之中;2)注重多模态外语教学材料的开发,并考察整合视觉、听觉等多种知识呈现模态是否有利于学习者的具身体验,从而促进其目标语习得。
第二,教材使用:
1)开展实证研究,考察如何在外语教材使用过程中促进学习者的具身体验,并探究将“促进具身体验学习”作为教材使用的指导原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分析学习者在外语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情绪和意志体验,进而挖掘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因素,并通过行动研究来设计和不断完善可以调动学习者积极体验的具身活动。
4. 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于外语教育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后者提供了新的解释模式和实践指导。相关研究已验证了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及相关概念指导外语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融合运用于外语教育学不仅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传统研究课题,还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新的外语教育相关现象和问题。今后,相关学者可进一步拓宽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挖掘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育学中的指导价值。同时,今后也要注重通过外语教育实践反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进一步运用,逐步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徐锦芬,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委员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ESP评测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SSCI一区期刊System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编委,多家SSCI及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二语习得、自主学习、教师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省部级以上重要课题20多项,在SSCI及C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累计被引用3000多次,在2009年学科高被引作者前100名排行中,位列全国外语学科第4位;在2000-2013年间全国外语学科“总被引频次”位居前20的作者中排名第一位;2017年入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语言学学科排名12);外语核心刊物累计发表2018版王者20强排列第4位。出版专著和主编各类教材30多部。曾经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华中科技大学十佳女职工”、“我最喜爱的魅力导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领域:外语教育、二语习得、自主学习、教师发展。
联系方式:xujinfen@hust.edu.cn
教育经历:
2008-2011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2004-2005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
2004.07-08 英国伦敦国际培训学院进修
1997-1999 华中理工大学外语系 硕士研究生
1995-199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进修
1982-1986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 本科
本文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让知识充盈你的每一天!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研习君
新书推荐
基础文献荐读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9.8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三连!